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閉幕后,在五中全會新聞發(fā)布會上,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介紹,過去幾年,我國“消費結構也不斷優(yōu)化,恩格爾系數(居民食品支出占總支出的比重)從2015年的30.6%降為2019年的28.2%,這反映了消費結構的升級”。那么恩格爾系數的變化,與我們的富裕程度有何關系呢?接下來我們來一探究竟。
19世紀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對家庭問題很感興趣,他根據統計資料,通過消費結構的變化得出一個規(guī)律:一個家庭收入越少,家庭收入中(或總支出中)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,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,家庭收入中(或總支出中)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則會下降。在一個國家范圍內,一個國家越窮,每個國民的平均收入中(或平均支出中)用于購買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,隨著國家的富裕,這個比例呈下降趨勢。此即恩格爾規(guī)律。
恩格爾系數是根據恩格爾定律得出的比例數,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個指標。其計算公式為:恩格爾系數=(食物支出金額/總支出金額)×100%。
一個家庭中,如果食物支出金額占總支出金額的比重高,那么該家庭就沒有足夠的金額去支付其他支出,該家庭就比較貧困,隨著比重越來越低,說明其支出更多支付在了許多其他的領域,該家庭生活不再為吃喝而發(fā)愁,其富裕程度會更高,一個國家亦是如此。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標準,恩格爾系數在59%以上為貧困,50%-59%為溫飽,40%-50%為小康,30%-40%為富裕,低于30%為最富裕。
2019年,我國恩格爾系數進一步下降,為28.2%,我國居民居民食物支出減少,不少人就會思考,我國是否已經步入發(fā)達國家了呢?對于這個問題,我們應當有辯證思維,單一指標不能代表總體水平,我們需要全面看待恩格爾系數,我國恩格爾系數雖然整體下降,但我們也應該看到經濟發(fā)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,比如我國的區(qū)域差距、城鄉(xiāng)差距問題,我們還要綜合考慮我國居民的消費習慣問題等等。根據調查,我國廣東等沿海地區(qū)經濟實力要優(yōu)于我國中部、西北某些地區(qū),但是發(fā)現廣東地區(qū)的恩格爾系數并不絕對低,甚至還有恩格爾系數較高的問題。
當然,我國恩格爾系數的降低,確實反映了我國居民消費結構的優(yōu)化升級,也反映了我國經濟發(fā)展的長足進步,但我們并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、裹足不前,因為我們的目標不是眼前的滿足,而是星辰大海。
在備考的路上,中公教育希望大家也應如此,在取得小成就的時候依然保持謙虛謹慎、不驕不躁,要抓鐵有痕、踏石留印,最終為我國恩格爾系數的進一步下降做出自己的貢獻。